舞动音符 2025年4月25日 15:37广东
4月23日中午,受星海音乐学院李丹教授邀约,到音院附中小音乐厅,听她和张强教授为爱徒俞子骞,即将与深圳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而举行的公开课。



我之前听过两位教授的大师课、学院与附中的个别课,还有他们众多学生的音乐会。
有幸受邀来听课,当然高兴。
进小音乐厅一看被惊喜到了,公开课有一大班各年级的学生和家长们一起参与,还邀约了小提琴家、作曲家关键参加,没等我与关键开聊聚旧,公开课要开始了。
李丹教授简单向大家简介了公开课情况,接着请俞子骞同学以音乐会演出方式上台演奏,现场钢琴伴奏邀约的是赴美国取得钢琴博士回国任教的江嘉彦老师。十三岁的俞子骞同学以饱满的热情,一气呵成,完成了《梁祝》协奏曲,其中《梁祝》开头的呈示部与后面再现部+尾声演奏得很好,《梁祝》主题的演奏尤为出色,让人回味,《梁祝》这部名曲之于中国听众而言,演奏好这段十分动人的主题,已经可以收获听众八分的热情掌声,不得不说,在此之前,老师与学生一起首先把作品重点展现到位了。

听俞子骞的演奏,第一感受是“字正腔圆”,在《梁祝》里的各种技巧与快速段落表达,起伏跌宕,脉络清晰,自然流畅;协奏曲的中段还应点睛,因为有太多东西方音乐在表现手法上的大同大异之处,用李教授通俗易懂的形容是“弯弯绕绕”(这点在文后面再讲)。
李教授说学生拿到这部作品谱子至今才十来天,我有点惊讶!
表演后,让关键和我来点评一下。
我说,我是来学习的(这次要参与点评,我确实没想到呀),我喜欢听你上课,因为那里有老师很讲究的教学构想,有循序渐进解决演奏技术问题的巧妙方法,有音乐作品理解分析、处理和艺术再创作的精彩闪光。
我提出,我以听众角度来说说感受吧,这里不赘述了。

这次公开课让我惊讶,我理解的李丹、张强两位教授这种创新教学模式,核心价值很明确:让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作品时,同步学习和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更多学生一起接触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把握风格特点,为学生成长提供充足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音乐营养;我还惊讶,教授们为了让不同年级不同课程时间表的学生可以同时参加交流学习,用了自己的午休时间来开课,这种不辞劳苦,不计得失,难能可贵;更惊讶的是,通过让学生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作品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们在附中就读期间就开始培养未来职业演奏家最为宝贵的综合能力之一——高效掌握和高质量表达作品的能力。
我一贯认为:中国人演奏中国经典音乐作品,以唱片为例,精彩绝伦的录音真不多。而两位教授建立的完整教学大纲,让学生们早早就意识到中国文化和中国音乐与传承的重要意义,也在向学生们发出未来在中国作品领域的发展与突破大有可为的重要启示。
我说话不算絮叨,但在听两位教授二十几年来不断推出的学生音乐会和课堂当中,我将教授们的教育理念、大纲设计,理论实践与创新联系到了建筑世界:他们对每一位学生(他们亲切地称为爱徒)都因材施教,都有相应的教育计划,即强调建设一个坚实的基础,与学生一起完成高楼建设,一起创意、设计、实施内外装饰,让楼内充满艺术内涵,让楼的外表彰显魅力。
教育过程当然也和音乐表达那样:讲究章法,把握节奏……。
所以,两位教授的很多学生在国内外音乐比赛成绩斐然,有学生更勇夺世界大赛冠军。
公开课后,李教授特意留下了我和关键,与俞子骞一起以句、段为单位雕琢协奏曲中间部分细节,深入挖掘人们百听不厌的作曲家原意,让音乐在起伏变化情绪里,随处弥漫出浓郁中国音乐韵律。

这是两位教授举行公开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提供和吸收更丰富的音乐表达建议,李教授统筹了关键和我在中段音乐处理上的建议,学生马上就能在琴上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卷”,这就是学生有坚实演奏基础的突出表现。
关键老师更多地从演奏与作曲理论方向进行阐述;我作为“观众”角度提出了演奏此曲的张力问题,即情感变化的鲜明对比度,音乐发展推进中,如何巧用演奏自由度提供的技巧处理空间,达到我建议的情感张力效果等,提了包括回想起看过的伟大演奏家在教育著作与大师课说过的技巧运用(代大师表达),如,大师在讲演奏经验时说过,在演奏一串由低往高走的音阶琶音时,先慢后快,能让情绪表达提供更精彩和明显的推进效果——这点在《梁祝》里,东西方的表达是一样一样的;忘了是哪位大演奏家说过大概意思是“音乐表达不在音符而是音符与音符之间”,李教授常在课堂上说过这句话,这里对应前文提到李教授归纳说的“弯弯绕绕”,我的理解是把音与音之间转换的舜间连接把握好,在《梁祝》这样吸收了大量民间音乐与民族器乐特色演奏技法的作品表达里,就能表现出纯正的中国音乐风格,就能将作者创作原意里的美好、欢愉、惊恐、愤怒、悲痛欲绝等等情绪在层次、意境,甚至“剧情”的表达上达至淋漓尽致地步。
又如,东西方音乐在表达强烈情感时,并不是一味靠响,而是靠巧,具体说三个小提琴的技巧运用,一是一弓拉四个音的强奏和弦在《梁祝》中段里的运用,把前两个音奏得长些再快速转后两个音符,让两组双音显大幅分拆奏出,强烈的张力效果更突出,情绪也更饱满,二是《梁祝》中段里表达的悲愤,只要将某几个发音音头突出后马上收掉音量再做渐强,表达的情感感染力成倍增长……再听听是不是有点呼天抢地的意思,如果觉得还不够表达作者与演奏创作的情绪需要,再在采风自戏曲唱腔曲调里的高音来一发“留白”试试,再听听看有没有“投坟前的悲痛欲绝”之感;三是现场江老师在钢琴上的协奏乐声虚实与烘托,引出小提琴运用弓弦发音点转移的变化,再听听看有没有让人联想起心中的化蝶后仙境……。
还有不少音乐世界里的东西方艺术表现技巧在《梁祝》里的运用是一样一样的,这里就不一一言说了,李丹、张强教授常开公开课和学生音乐会,大伙多留意,争取到现场感受,亲临其境体验吧。
噢,对了,我还听行内人说:他们的爱徒们都肯学。
我觉得:学生们热爱音乐,所以自觉学习呗,这很强,比什么都重要呀。
“发展,进步,不停步”,是我对李丹、张强教授二十几年来在小提琴教育领域的观察和了解的初步归纳,
我期待他们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呈献更多教学成果!

|撰文 廖小兵(著名电台音乐主持人、小提琴演奏家)

舞动音符
xinghui–music
星汇音乐信息发布平台